1929年P.Krais发现6,7-二羟香豆素在紫外线下能发出荧光,织物在其水溶液中浸渍过后,有增白效果。最早市售荧光增白剂是1940年联邦德国Bayer公司生产的4,4′-双嗪胺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的衍生物。此后,又开发了许多荧光增白剂,因而在染料中自成一个系列。 荧光增白剂俗称“白色染料”,亦称光学增白剂,简称增白剂。一种无色能在紫外光照射下激发出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其增白cc彩球网是利用光学上的补色原理,使泛黄物质经荧光增白剂处理后,不仅能反射可见光,还能吸收可见光以外的紫外光并转变为具有紫蓝色或青色的可见光反射出来。能提高纤维织物和纸张等的白度的有机物。增白剂能吸收330~360毫微米波长的紫外光,反射光波长是400~440毫微米的蓝紫色光,正好与漂白处理后仍泛黄的织物原来反射出来的黄色光互为补色,因而相加成为白色,使织物变得洁白。经增白处理后因有一部分紫外光也转变为可见光反射出来,反射总量比不经处理的增加,所以处理后的织物亮度也增大,使白色织物更加洁白,有色织物增加了鲜艳度。荧光增白与化学漂白不同,不会损伤织物的色泽和强度,但对底色深暗的织物、纸张等,如果不经漂白而直接用增白剂处理,不能获得较好效果。 用作荧光增白剂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至少具有4个共轭双键,如—C=C—C=C —C=C—C=C—或—N=C—C=C—C=N —C=C—。发色团的结构常见的有4种: ①二苯乙烯型,如增白剂VBL。主要用作棉纤维增白及高级合成洗涤剂中作增白组分。 ②香豆素型,如增白剂WS。具有较强的蓝荧光,是聚酰胺、羊毛及丝绸用的增白剂。 ③唑型。主要用于羊毛、聚酰胺及腈纶的增白。 ④萘二甲酰亚胺型,如APL。可用于聚酰胺、聚脂纤维及聚氯乙烯塑料增白。 增白剂主要用于纺织印染工业以提高各种天然及合成纤维织物的白度并增强光泽。近年来在造纸、塑料、皮革、肥皂、合成洗涤剂及其他日用品工业部门的应用也迅速增长。